1、监测范围局限:
①小众平台及社区:许多企业只关注主流媒体和知名平台,而忽略小众论坛、行业垂直社区、社交媒体群组等。这些平台虽流量相对较小,但特定受众集中,一旦有负面信息传播,易在目标群体中造成较大影响。
②地方及专业媒体:对地方媒体、行业专业媒体关注不足。地方媒体在当地有较高影响力,能反映企业在当地的口碑;行业专业媒体则聚焦行业动态,其报道和评价对企业在行业内的形象至关重要。
③搜索框联想词条:搜索框联想词条可能成为负面信息的传播助力。客户输入公司或品牌名称时,若联想词条有不实负面声音,会影响第一印象和销售成交率。
2、技术工具依赖:
部分企业认为购买先进舆情监测系统就可高枕无忧,完全依赖技术工具自动抓取和分析数据。然而,部分技术工具存在误判、漏判情况,对于语义模糊、情感倾向复杂的内容,机器难以准确识别,需人工进行二次审核和分析。
3、舆情类型片面:
①重负面轻正面:只重视负面舆情监测和处理,对正面舆情关注不足。其实正面舆情可用于提升品牌形象和声誉,若不加以利用,就浪费了宣传推广的机会。
②忽视中性舆情:中性舆情虽暂时未对企业产生明显影响,但可能随着事件发展或舆论引导而转化为正面或负面舆情,若不关注,可能在其转化时措手不及。
4、监测规划缺失:
将舆情监测视为阶段性或临时性工作,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监测机制。企业在平稳发展期放松监测,一旦出现突发舆情事件,往往因缺乏长期数据积累和分析,难以准确判断事件性质、发展趋势,从而无法及时有效应对。
5、内部舆情忽视:
只关注外部公众对企业的评价和反馈,忽略企业内部员工的声音。员工在企业内部论坛、工作群等渠道表达的不满情绪,若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,可能传播到外部,引发外部舆情危机,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。
相关推荐:舆情数据从哪里获取?
【文章声明】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。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。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,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。未经许可,不得复制、转载、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。如发现本网站文章、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客服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