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设定全面的监测关键词
围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名称、品牌、产品名称、高管姓名等设置核心关键词。如对于汽车供应链,核心关键词可包括车企名称、轮胎供应商名称、发动机制造商名称等。
加入与合作关系相关的词汇,如“合作协议”“供应中断”“质量问题”“货款纠纷”等,以便系统能及时捕捉到与上下游合作风险相关的舆情信息。
二、实时监测多渠道信息
监测新闻媒体,包括行业媒体、财经媒体等,了解有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重大新闻报道,如供应商的生产事故、合作企业的财务危机等可能影响合作的事件。
关注社交媒体平台,如社交媒体、抖音等,消费者或员工可能会在这些平台上发布有关产品质量问题、企业内部矛盾等信息,这些信息可能暗示着合作风险。
监控行业论坛和社区,企业同行、供应商或采购商可能在这些地方交流合作经验、讨论行业动态,能从中发现潜在的合作风险线索。
三、精准分析舆情信息
进行情感分析,判断舆情信息的情感倾向是正面、负面还是中性。如大量负面评价集中在某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上,可能预示着质量风险,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行。
运用语义分析技术,理解舆情信息的深层含义,识别出隐藏在文本中的合作风险信号。例如,分析出供应商发布的公告中关于产能调整的潜在影响,是否会导致供应不足。
分析舆情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,若某条负面舆情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,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,可能会对上下游企业的声誉和合作关系产生较大冲击。
四、建立风险评估模型
综合考虑舆情信息的多个因素,如负面信息的数量、传播热度、持续时间等,为每个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,构建风险评估模型。
根据模型计算出的风险值,设定不同的风险等级,如低、中、高风险。当风险等级达到一定阈值时,及时发出预警。例如,若关于某供应商产品质量的负面舆情在一周内持续发酵,且传播范围涉及多个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,风险值达到高风险等级,系统则发出预警。
五、及时发出预警通知
当系统监测到舆情信息符合预警条件时,通过多种方式及时通知相关人员,如邮件、短信、APP推送等,确保相关人员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合作风险。
在预警通知中,明确指出风险的类型、来源、影响程度等关键信息,以便相关人员迅速做出反应。如通知中说明“发现供应商 A 存在产品质量负面舆情,已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,可能影响我方产品交付和品牌声誉,请立即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”。
六、持续跟踪与反馈
对发出预警的舆情事件进行持续跟踪,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和后续影响,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。
收集相关人员对预警信息的反馈和处理措施,评估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,不断优化预警系统,提高对上下游合作风险的预警能力。
【文章声明】识达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。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。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,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。未经许可,不得复制、转载、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。如发现本网站文章、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客服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。